一图读懂 | “十四五”,南京科技创新这样做!
一图读懂
南京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
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
(第六场)
2021-11-9 10:00
“十四五”时期,是南京
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勇当国家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的关键时期
《南京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作为南京未来五年科技发展重要指导纲领
是市委市政府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今天(11月9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解读《南京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南京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南京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未来五年南京科技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引。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
▲记者现场提问
三个“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
南京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
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前列
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稳步提升
具体表现为三个“显著提升”
01
科技创新势能显著提升
聚焦科技前沿领域和产业链高端发展,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3.4%,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515亿元,占GDP比重3.48%,累计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686.82亿元,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2.86件,在科技部发布的2020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南京名列全国第4位。
02
资源集聚水平显著提升
全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01家。以紫金山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为代表的“一室一中心”成为打造科技创新高峰的新标志,麒麟科技城成为中科院系创新资源集聚的新高地。
全市集聚218名科技顶尖专家,“打造集聚创新资源强磁场”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03
创新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组建成立市委创新委员会,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以打造一流生态为目标的全面创新;明确南京高新区“1+N”管理体制,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跃升至第12位。
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507家,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累计312家、15家,组建了409家科研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
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
南京将努力在创新驱动、
产业转型上做示范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勇当国家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提出“十四五”时期
南京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建设一个标杆、争创两个中心、实现三个定位”,即: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标杆;
△聚创新之能,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打造长三角创新强劲增长极、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
力争到2025年,科技创新成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科技创新整体实力明显提升,产出一批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部分主要创新指标和整体创新能力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行列。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破1000亿元等。
空间布局
《规划》对南京科技创新的空间形态
作出系统设计
既强化全域推进
又强化重点突破
具体形态为
“两区一廊多组团”的全域创新格局
“两区”即重点打造江北新区“自主创新先导区”和南部片区“产业创新引领区”。
江北新区重点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能级,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等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生态;
南部片区重点提升产业链协作水平,有序承接长三角乃至全球高新技术转移转化,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
“一廊”即做大做强前沿引领、协同发展的紫东科创大走廊,以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技城建设为抓手,突出空间集聚、学科集群、要素集中,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前沿科技成果落地。
“多组团”即以南京高新区15个分园为主阵地,聚焦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培育若干特色优势明显、产业耦合联动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十大支撑体系
《规划》针对南京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
谋划建立“十四五”时期
南京科技创新十大支撑体系
配套实施九大重点工程
力争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01
“构建面向未来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突破一批前沿基础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和应用赋能技术,推动高新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加速新兴技术向实体经济各垂直行业渗透,提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02
“强化高竞争力企业群体培育体系”
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厚植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领军企业由小到大、融通发展的“科创企业森林”,发挥企业家创新领袖作用,建设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着力打造最具吸引力的科技型企业创业成长栖息地。
03
“完善重大设施平台强基体系”
实施基础研究重大平台建设工程和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支持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推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推动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04
“强化高新区战略支撑体系”
强化南京高新区“一区十五园”顶层设计,明确15个高新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指引,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大力发展城市“硅巷”载体。
05
“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扎实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工程,依托高校建设具有高水平学科基础的大学创新港,发展一批新型创业孵化载体,探索创业孵化新途径和跨区域合作孵化新模式。
06
“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融合体系”
实施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建设工程,鼓励科学家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共同议题打造“南京创新周”等全球创新活动品牌。实施南京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工程,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07
“构建国际化人才支撑体系”
统筹开展“紫金山英才计划”,实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培育工程,布局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探索高能级平台引才模式,完善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便捷化的服务。
08
“优化高质量创新生态体系”
推进科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均衡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构筑诚实守信的科技创新环境氛围。
09
“构建创新赋能场景应用体系”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工程,提升绿色技术源头供给能力,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加强疾病防治技术和公共安全技术研发,构建应急安全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10
“构建高效能创新治理体系”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工程,深化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科技风险防控体系,探索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管理改革,加快形成新时期科技计划体系。
记者提问
向上滑动阅览
“十四五”时期如何更好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现代快报
记者
贾尚斌
市委研究室副主任
市委创新办专职副主任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
“谋”的能力再提升
谋战略规划
面向“十四五”科技创新系列重大问题,完善创新顶层设计,对标国际国内创新先进城市,谋划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新发展格局示范城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方案。
谋改革试点
紧抓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契机,充分发挥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作用,健全完善科技法规体系,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激励政策落实落地,不断优化创新的制度性供给,推动更多试点任务在南京落地。
谋重点工作
围绕“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面向制约我市创新发展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在基础研究能力突破、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制定“南京方案”,形成“南京经验”。
“统”的力度再加强
统资源整合
根据“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目标,推进“两区”、“一廊”“多组团”空间布局建设,统筹全市创新资源投入,提高投入效率。
统板块协同
加强对板块创新工作的宏观统筹,进一步优化板块间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跨板块创新资源整合,形成全域创新合力。
统政策落地
继续开展创新政策宣传推广,推进上线“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扩大区级“秒触发”服务平台试点,做到“一网通办、一站直达”,实现“即申即办,免申即享”。
“抓”的重点再聚焦
抓校地融合
高校院所是我市创新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最大底气,根据“十四五”规划要求,深化新型研发机构校地共建模式,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质效提升,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创新发展思路举措,探索“一校一策”校地融合新模式;建设好大学创新港等新型创新平台。
抓开放创新
推动“生根出访”计划向“深耕计划”升级,布局建设一批离岸孵化器、人才离岸双创基地等载体;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强强联合,提升企业国际竞争能力。
抓品牌活动
擦亮南京创新周、大学生毕业季、大学生开学典礼等“创新名片”,不断提升南京创新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
“督”的成效再明显
督重点任务
分解落实“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重点督查各部门、板块落实“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十大支撑体系、九大重点工程以及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68项任务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督工作进度
用好12345政务热线创新名城服务专席,督办创新主体提出的各项诉求,确保各项建议和诉求解决到位;督查市有关部门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各区重点指标完成情况,确保各阶段目标顺利完成;开展创新工作动态监测评估,按季度通报监测评价结果。
督活动成效
对创新周等重大活动签约落地项目进行绩效评估考核,实现以活动聚资源、促合作。
请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我市重点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南京电视台
记者
何军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项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完成验收,并同时推动设施开放、共享,产生更多前沿科技成果。该项目是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江苏省第一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我市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截止目前,建设进度、完成目标任务均已过半。
同时,我市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培育方面,已经落地我市、已经启动实施的培育项目有多个:包括中科院计算所南京创新研究院牵头建设的信息高铁试验装置,中科院软件所牵头建设的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同时,在农业、物理等基础科学领域也在积极争取。
另外,还有2个项目刚刚启动培育:分别是中科院过程所牵头建设的决策智能与计算创新平台项目,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牵头建设的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与集成验证平台。将适时筹备论证一批后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
同时,在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将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投入机制,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有序推进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着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近来,中央和国家部委多次提及“专精特新”企业对于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请问南京市“十四五”期间关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都有哪些计划和考虑?
扬子晚报
记者
周毅
市工信局一级调研员
南京市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全市现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2家。
“十四五”期间,计划每年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到2025年,力争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后备企业10000家,构建“十、百、千、万”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
为此,我们制定了《关于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和《关于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集聚全市力量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时,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实施六大工程。
梯度培育工程
实施工业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和规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开展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建立千家“专精特新”发展特色企业群体。
创新驱动发展工程
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推动企业研发平台向省级、国家级平台升级。
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
每个产业链梳理30~50个重点企业,力争每条产业链培育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或单项冠军企业。
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工程
到2025年,建设100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推动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
品牌和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地理标志产业促进计划,打造南京特色“专精特新”企业品牌。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制定一批全国产品标准。
精准化要素保障和服务工程
实施优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建立100家“专精特新”拟上市企业培育库,为企业上市全程提供精准服务。
“十四五”时期,如何高效集聚中科院高端创新资源打造麒麟科创高地?
中江网
记者
俞清
麒麟科创园管委会党组成员、
副主任
进一步优化麒麟科技城规划设计,不断提升规划能级
立足创新名城核心区和综合性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的功能定位,学习借鉴世界顶尖、国内领先的科技园区建设经验,突出空间集聚、学科集群、要素集中,打造麒麟科技城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
进一步优化院地合作体制机制,用好用足省市支持政策
探索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符合中科院要求、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院地合作新模式,进一步扩大新的合作内容。落实院省共建麒麟科技城协议的各项措施,同时用好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中科院高端创新资源落户麒麟科技城的政策措施》,在资金、用地、交通、土地空间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人才住房、人才子女入学等方面为落地中科院项目提供保障。
进一步加快落地平台建设发展,培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之重器,也是争创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必要条件。“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依托已落地的中科院研究所分支机构,加快推进“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基础设施”“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等四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获得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项,并有1-2个列入国家发改委“十五五”规划。
进一步加强高端资源引进力度,集聚中科系研究机构
在空间天文、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等本地存量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围绕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能源动力、绿色制造、生命健康与安全等学科方向和产业领域,与中科院研究所共建高端研究机构。同时以国科大南京学院为载体,推动科教深度融合。
到2025年,麒麟科创园将培育建设1-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谋划4-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麒麟形成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国际顶尖创新人才40人,集聚5000名中科院系研究人员。
《规划》是如何与国家和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进行衔接的?
南京日报
记者
康争光
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彰显了南京的使命担当
《规划》紧跟国家和省规划战略部署,把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科技支撑作为南京的使命任务,把“树立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标杆,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南京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南京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要确立的坐标系,充分展现了南京在科技强国和科技强省建设中的担当作为。
彰显了南京的创新格局
立足南京,《规划》按照“全域创新、协同联动、产城融合”的布局理念,首次从空间角度高度整合南京创新资源,勾勒了“两区一廊多组团”全域创新布局,这是之前南京科技规划没有出现过的,非常符合南京各区科技创新的实际和特色。同时,立足长三角、国家和全球,《规划》明确了打造长三角创新强劲增长极、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的发展定位,也非常契合南京未来发展的愿景。
彰显了南京的务实举措
在指标设计上,国家和省规划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均纳入了《规划》,又在具体指标选取时充分体现南京的特色部署,比如“建成运营城市硅巷超300万平方米、培育40家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等指标,这是南京科技创新别具特色的探索实践。在任务部署中,《规划》从构筑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科技民生供给、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角度,努力为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从推动产业高端发展、深化开放创新、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等角度,策应了省规划对南京的部署要求。
下一步,南京将做好
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
宣贯实施、中期评估等工作
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
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现场直播
▼
内容编辑:龙虎网官微工作室 朱丽敏